论征伐原文及翻译(论征伐)

欧玛百科 问答 更新时间:2024-05-08 14:27:56 阅读次数:2099 3

贞观政要论征伐原文及翻译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

《贞观政要》原文 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便开侥幸之路。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是: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帮忙翻译古文 是《贞观政要》的节选部分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有一次被太宗召见。长孙无忌没有解下佩刀就进了东上阁门。等他出了阁门之后,监门校尉才发觉这个情况。

贞观政要卷一 君道第一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

征,讨,伐,弑在等等在春秋里有什么区别?

1、杀和弑有什么不同?简单来说,杀的意思更丰富一些,表达感情好恶更丰富一些,所构成的词更多一些;而弑的意思相对而言单一。杀字释义 杀的基本意思是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征伐不断,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五个霸主,战国时期诸侯的割据战争更加激烈,只剩下战国七雄。经济上。

3、时间跨度不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各国君主的称呼不同:在春秋时期,各国君主大都是“公”,而不是“王”。

4、春秋争霸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小国,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符合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意愿,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5、春秋时期的君王和汉朝的君王,看上去他们是同一种称呼,但是两者却是不同的事物,他们的区别就区别在出身、地位和权责上面有所差异。而且还是分封和大一统的区别。

6、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 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王朴文言文

小题1论征伐:D小题1:B小题1:B小题1: 小题1:应为“凭吊”小题1:③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明敏才智无关。

扈载以文章驰名一时。王朴曾荐之于宰相,不用。王朴 问,宰相言其命薄。果然三十六岁卒。 求薛综传文言文翻译 拜托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也。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

祖郜,仕闽为义军校。家世尚武,父澄独折节为儒,终浦城令。徽之幼刻苦为学,邑人江文蔚善赋,江为能诗,徽之与之游从,遂与齐名。尝肄业于浔阳庐山,时李氏据有江表,乃潜服至汴、洛,以文投窦仪、王朴,深赏遇之。

岂在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岂】【 qǐ】〈形〉 同“恺”( kai)。安乐 [fort;joy]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岂】【 qǐ】〈副〉 (1) (形声。

其策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惟谷与窦仪、杨昭俭、王朴以封疆密迩江、淮,当用师取之。世宗自克高平,常训兵讲武,思混一天下。及览其策,忻然听纳,由是平南之意益坚矣。显德三年,迁兵部侍郎,加承旨。

文言文翻译 和凝传第三段 后晋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学士,兼管度支,同时任翰林院学士承旨。高祖多次召见论征伐他,以时事询问论征伐他,他的回答都能让高祖满意。天福五年,朝廷授予他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

王朴 问,宰相言其命薄。果然三十六岁卒。 载 字的文言文古意是 zài ①;名;乘具;车子。《肴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动;乘坐。

为何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征伐不断呢?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论征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中心在黄河流域论征伐,黄河水患问题自古就有,中原的主要诸侯国都要依靠黄河来灌溉庄稼,诸侯国之间经常会因为黄河灌溉水源的问题发动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已的原因是为论征伐了自身国家的发展壮大。由于周室王权日趋式微,各诸侯国内则篡弑迭生,外则互相兼并,加上夷蛮、戎狄等异族时常侵扰中原,全国局势非常紊乱。

出现春秋战国战乱纷争局面的根本原因: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的弊端与利益的驱使,导致东周(春秋和战国)的战乱纷争。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

地方强大而中央弱小,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侵并。春秋战国时期,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奴隶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变更是在所难免的。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纷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元朝为何拿下南宋后,对外征伐几乎没赢过?

总而言之,元朝的对外征伐战争军均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主要有以上三种,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战争的发动都是不具备正义性的,所以失败也理所当然。

第一,庙算不足!《孙子兵法》云,打仗之前要“知己知彼”,然后进行谋划庙算。但从忽必烈对外战争来看,庙算的确不足,日本远在外海,对这个国家不太了解,就匆忙进攻,认为大军一到,就摧枯拉朽,显然忽必烈想当然了。

我觉得元朝之所以失败有以下两点原因:第元朝的战略战术已经被怜国所掌握。在元朝“百战百胜”的局势下,怜国也就是当时的日本。日本一直对元朝的示好,不放在眼里,这也是后期元朝与日本开战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台风。拓展:忽必烈第二次东征日本,又是一场巨大的台风让元军惨败 公元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附军10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

同时窝阔台时代的蒙古汗国也不具备后来大元那样的物资动员能力,所以打有快速收益的战争,才是蒙古人渴望的。

宋朝工匠故意使用了错误的设计,导致了元朝海军翻船。这失败之后,元朝就再也没有打日本的主意了。主要那地方当时也不发达,打下来成本太大。如果元朝征服日本会发生什么?别的不知道,日本的菊花皇室估计就要关张了。

刘备如果不征伐东吴,三国会有怎样的走势?

1、影响刘备的政治地位:如果刘备不打东吴,他的政治地位可能会受到影响。刘备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与蜀汉和东吴是相对的主要对手,如果不打东吴,就意味着刘备放弃了与东吴的斗争,可能会被视为软弱或没有足够的决心。

2、所以,即使刘备如果不征伐东吴,也无法改变现状,除非 是魏、吴两国内部发生动乱,或出现昏君、庸君。最多是多撑几年了不起了。

3、刘备如果不征讨东吴三国,依旧是天下一统的大趋势,而且统一的应该也会是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但是天下统一的时间肯定会进一步延长。天下一统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4、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那么刘备对关羽、张飞的家人都不好交代。

5、不是愤怒的事,给关羽报仇实际上只是个借口,政治家眼里有的是利益,而不是仇恨。要真是会被仇恨左右的话,刘备当年就不会投奔袁绍,这个杀了自己老朋友公孙瓒的人。

为什么不提倡“以力服之”进行军事征伐?

1、.《大学》《中庸》《论语》。 3.不能仅用武力征伐,因为武力征伐只能让老百姓面服:力倡施仁义,只有施仁义才能使老百姓心服。

2、军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因为它是最危险的,稍有不慎,轻则伤残,重则丧命,所以对士兵的心理素质和执行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大多数行业,为了能让部队在关键的时候冲的上去,拿得下阵地,部队会在平时就对士兵进行相关的训练。

3、事实上,在宋金交往的历史进程中,金兀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主战到主和的转变过程。直至临终,他还是主张与宋朝保持长期和好。他之所以会改变对宋策略,实与他屡次攻宋的切身遭遇和宋金两国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密不可分。

4、具体如下: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三条理由:先王封国,说明不可伐;邦域之中,说明不必伐;社稷之臣,说明不当伐。

5、所以此引申到军事著作上也是如此。从纯军事角度上来看,中国的军事著作更注重于谋略,或者说战略,技术是其的辅助,并非主流。而西方国家把技术提到了高层次,前后是有所不同的。

6、意思是:意思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王昌龄诗中“不破楼兰终不还”,当时为什么要征伐楼兰?

1、唐朝有很多著名的边塞诗人论征伐,而他们描述远征西域、建功于万里之外的时候,往往会描述一个共同的敌人:楼兰。像大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里的不朽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当然少不了那句最著名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禁想问: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论征伐你们非要揍它论征伐?就从王昌龄的《从军行》说起吧: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3、再比如这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提到的“楼兰”也是当年汉朝在丝绸之路上争夺的重要据点。

4、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5、跟楼兰的神秘同样出名的,是它出现在我国古代诗词里面的反面形象。其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像是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诗仙李白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从贞观政要卷九论征伐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人?

1、太宗知错即改,善于纳谏;皇后体恤下属,善于进谏。

2、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论征伐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贞观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3、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中唐太宗是一个,关心国事,虚心纳谏,关心人民疾苦的人。

4、李世民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5、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论征伐: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6、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什么时期

春秋争霸:春秋争霸(前770年—前476年)发生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论征伐,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论征伐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征伐;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礼乐征伐:指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 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 天子。

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辖地千里,有大面积的公田,有实力进行战争。进入春秋,天子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公田渐渐也承担不起无休止的战争,到了春秋后期,“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出自东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论语·季氏篇》。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征伐;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出自《论语·季氏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译文:天下政治清明,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天子下达;天下政治昏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诸侯下达。

寒冬造成功亏一篑:唐太宗对高丽的征伐

1、龙虎济,风云会,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唐初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平南扫北,中国四周的边患几乎一一扫平,国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道路,此时高丽问题便又一次横亘了在中国的面前。

2、在战术上,看似唐军稳扎稳打的进攻完美无缺,似乎只是运气差一些,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倘若安市城被攻陷,高句丽必然败如山倒,然而唐军久困于城下,兵势已疲,加上严寒与粮草不足,无法再支撑唐军进行持久消耗战,天时地利均不占优,只能退兵。

3、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为援助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围困中的新罗(《新唐书》:“(百济)与新罗联合伐高句丽,取四十余城。

4、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5、而被很多人说成是失败的,是第一次。而唐太宗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军事行动,从战略角度上来说,只能说没能完全达到目标,而在战术层面则是辉煌的胜利。

翻译《六国年表序》

1、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论征伐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论征伐了。

2、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疑难追踪探究《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论征伐?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序文;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

3、耳食 [ěr shí] [耳食]基本解释 [believe all that one hears] 轻信别人的话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4、《史记·六国年表序》:“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唐 罗隐 《谗书·市赋》:“非信义之所约束。”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 祝融 先驱 海若 藏,约束蛟鳄如驱羊。

5、《史记61六国年表序》:“田常杀简公而相齐,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而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6、暴戾bàolì。(1)凶暴残忍。引证解释⒈残暴酷虐;粗暴乖戾。引《诗·小雅·_弁序》:“_幽王_暴戾无亲,不能宴乐同姓,亲睦九族。”孔颖达疏:“王之政教酷暴而戾虐。

7、这里西枕梁山,东有涺河水,南有芝川水,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山麓放牧,平原耕作,是夏阳①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什么意思

礼乐征伐本来应该自天子出,“自诸侯出”则意味着诸侯坐大,是一中僭越行为,是不正常的政治状态,国运既衰,亡日不远。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辖地千里,有大面积的公田,有实力进行战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诸侯下达。该句语出《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章,原文如下: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意思就是说,在政治、社会秩序都很好的时候,天下有道,像制礼、作乐、出兵征伐这一类的大事,都是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决定。在政治、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的时候,天下无道,像这一类的大事就由诸侯决定了。

【译文】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 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礼乐征伐:指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 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 天子。

是说礼,就是规范制度,乐就是生活习俗(我觉得现在的意义是这样理解。)孔子说:天下无道的时候,每个诸侯国都发展自己的生活习俗和规范制度,天下有道的时候,这种事物都是由天子朝庙出的。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意思是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的事情都由诸侯作主决定。原因是西周分封制度的衰落,导致天子的大权旁落。

磐井之乱:对朝鲜半岛最初的征伐

1、大和政权向朝鲜半岛派兵复兴任那,新罗贿赂北九州筑紫的磐井阻碍进军。公元527年,大和政权派大军经由北九州渡海援助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政权任那时,北九州筑紫的实力派磐井发动了叛乱,拦截进军,史称“磐井之乱”。

2、磐井于是起兵,在控制了火国(肥前国、肥后国)和丰国(丰前国、丰后国)的同时,封锁了日本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海,将朝鲜半岛诸国来的朝贡船引诱进自己的地盘,阻拦近江毛野军的进军,并与之交战。

3、磐井之乱指527年(继体天皇21年),向朝鲜半岛南部进军的近江毛野率领的大和朝廷军,被筑紫君磐井所阻挡,第二年的528年(继体22年)11月,被物部粗鹿火所镇压的一场叛乱。也有观点认为是大和、九州两个政权间的战争。

4、隋唐征伐朝鲜的历史积淀与朝鲜半岛局势 朝鲜半岛与中国所处的东亚大陆一衣带水,而朝鲜半岛自古以来便与中国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东亚政治圈的共同成员,中国动,朝鲜则动。

5、日本侵略过韩国。日本第一次入侵朝鲜半岛的时候是在四世纪的时候。当时还没有天皇家族。因为真正有记载关于日本天皇是在六世纪的时候。当时日本还被我们称为倭国。日本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殖民统治。实力还非常强大。

禹为什么特意向舜帝请求征伐三苗?

禹为什么会特意向舜帝请求征伐三苗呢?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帮忙治水吗?绝不可能。其实三苗之祸早在炎黄两帝的时候便有了。

据说在舜帝时期,大禹是当时的治水英雄,他为了治理洪水,常年奔波于各地,尽心尽力。在舜帝三十五年,大禹已经75岁了,他决定征伐三苗部落。

“禹攻三苗而东夷之兵不起。”这表明禹征东夷在其后,为免除心腹之患,先以“苗顽弗其工”,不尊王,不纳贡为由。大集诸侯,宣布对有苗氏的战争。这应当是在舜死后发生的战事。

总之,九黎、三苗,他们每于“衰世”或与上层意志发生冲突时便起来反抗,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则又采用怀柔(“舞干羽”)与镇压两手政策。最后 至舜禹时被迫迁于三危。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

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三苗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中国甘肃敦煌)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姓。

评论

精彩评论
2024-04-21 16:13:39

足,日本远在外海,对这个国家不太了解,就匆忙进攻,认为大军一到,就摧枯拉朽,显然忽必烈想当然了。我觉得元朝之所以失败有以下两点原因:第元朝的战略战术已经被怜国所掌握。在元朝“百

2024-04-21 21:55:12

贞观政要论征伐原文及翻译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贞观政要》原文 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

2024-04-21 16:16:33

论征伐,而他们描述远征西域、建功于万里之外的时候,往往会描述一个共同的敌人:楼兰。像大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里的不朽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当然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