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的战争,战争使者三部曲

欧玛百科 问答 更新时间:2024-05-20 04:14:39 阅读次数:300 5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1、之所以不能够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主要是因为使者他并没有杀伤力。

2、首先,如果你是在两方战争国的弱势那一方,那么你肯定是不太敢去轻易的对对方的使者下手的,因为你要知道,你一旦下手就完全没有了谈判的资格,就是直接开战的号角。

3、古代战争虽然不能像现代战争那样尊重人权,但却很尊重双方的使者,即“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不成文规定,充满血与火的古代战争狠起来连敌方的妇孺、老人都杀精光,使者也是对方的人马。

4、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两军交战的时候,使者作为两国之间交流的媒介,一般都不会轻易被斩杀,比如在宋国就有一名名字叫做华元的人,便自愿成为了一名时节,一个人到了楚国,和楚国人进行谈判,后来自己还在楚国作为人质。

为什么古代两国开战,不能斩使者,真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1、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交战双方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讲,使者的作用传递信息,商议谈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使者是可以全身而退的。

2、其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基本是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但即使交战双方杀红了眼,也都不会轻易去破坏这条规则。

3、因此“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便成了交战方一般性的约定,实际执行起来大打折扣。

4、如果在战争期间斩杀对方的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斩杀对方的使节会激怒对方,导致对方死战。但有时候斩杀使者也能瓦解敌方的军心。

5、其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一做法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还属于周王朝的时代,而周王朝是一个十分重视礼法的朝代,所以当时的诸侯国也是十分遵守礼法,即便是在战争之中。

6、自古以来两国交战时候,都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约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约定存在,我想都是为了不让双方敌对的态势扩大。

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来使怎么办?

1、“两兵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出自周朝,当时特别崇尚礼仪的周朝认为杀死前来谈判的使者,便是“非礼也”,并强调“兵交,使在其间可也”,“礼”是西周时期的习惯法的总称,可见保护使节原来应该是一项习惯法上的义务。

2、在古代科技落后,双方需要联系的话,就只能通过书信或者使者进行联系,向对方表明心意。你是求和还是投降,或者是有别的要求,都可以让使者帮你传递。

3、在战后也会派出使者商议和谈投降等事宜。自然双方也会善待对方的使者,更不要说斩杀来使了。久而久之这也变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流传了下来。

想知道一古代使者,他因个人利益没得到满足,挑拨关系,引发两国战争。唐...

**干布得知当时突厥与吐谷浑都娶到了唐朝的公主,于是也派遣使者向唐太宗求娶公主。结果唐太宗没同意,使者回去后对**干布说,就是因为吐谷浑王在其中挑拨离间,所以唐太宗才没同意把公主嫁给他。

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

参考答案: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灵山圣地,拜见佛祖,却因不曾送人事给阿傩、伽叶二尊者,只取得无字经。唐僧师徒又返回雷音寺,奉送唐王所赠紫金钵做人事,才求得真经,返回本土。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

汉朝有哪些因为使者被杀而发生的战争?

汉宛之战是一场汉朝因不满大宛国杀死其使者而进行使者的战争的一次远征大宛国的战斗使者的战争,汉宛之战结果是因为双方军力的差距使者的战争,汉军大胜。

汉宛之战结论完全就是大宛国王者自作自受,原本汉武帝真诚外派特使购买汗血马,假如大宛国王不想失去宝马回绝就而已,还残忍的击杀特使,抢掠其资产,造成被强悍的汉朝解决。汉灭朝鲜之战的结果是合乎历程的。

西域的气候恶劣,水土不服的李广利军,在跨过漫长荒漠和盐碱地之后,只剩下了1万来人,马都被杀来充饥了。这些疲敝的军士,和大宛军队打起来,被教训的很惨,大败而回。消息传回汉朝,汉武更是恼怒。

关于要分析朝鲜杀汉使者的原因,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因为《史记》上都说得差不多了:当时朝鲜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汉人都被朝鲜的繁华吸引,有的全家搬迁,有的去了就不想会来。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大家都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1、之所以不能够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主要是因为使者他并没有杀伤力。

2、首先,如果你是在两方战争国的弱势那一方,那么你肯定是不太敢去轻易的对对方的使者下手的,因为你要知道,你一旦下手就完全没有了谈判的资格,就是直接开战的号角。

3、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两军交战的时候,使者作为两国之间交流的媒介,一般都不会轻易被斩杀,比如在宋国就有一名名字叫做华元的人,便自愿成为了一名时节,一个人到了楚国,和楚国人进行谈判,后来自己还在楚国作为人质。

真的是大汉使者涉何不小心引发了朝鲜战争?

1、如果说安国少季不小心引发了南越战役从而导致了南越国变成了南越九郡,驰义侯“遣”不小心引发了西南战役从而导致了西南部落变成了西南五郡,那么出使卫满朝鲜的涉何就是不小心引发了朝鲜战役从而导致了朝鲜汉四郡。

2、汉朝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句霸气的回应表明了汉朝对于胆敢侵犯汉朝国家的态度。

3、作为一个大国使者,涉何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离开朝鲜来到界河的时候,他就派人把朝鲜派来护送自己回国的一个将军给杀了,而后快马加鞭的跑了。

4、当时朝鲜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汉人都被朝鲜的繁华吸引,有的全家搬迁,有的去了就不想会来。随着前往朝鲜的汉人越来越多,汉武帝决定征服朝鲜,让朝鲜做自己的附属国。于是派出了使者涉何去说服朝鲜王。

5、武帝在朝议中说:“朕即位已三十余年,朝鲜的卫右渠,竟毁前约,只派使者来过几次,自己却不入朝,他对大汉心存二心。大家的看法怎样?”卫尉路博德立即站起来说:“右渠不如乃祖,自恃实力雄厚,骄矜狂妄。

6、卫氏朝鲜,它本是大汉的藩属国,却一直暗中阻挠其他国家向大汉进贡,与汉为敌。汉武帝派使者涉何前去交涉,结果交涉失败,朝鲜王将涉何杀死了。

“两方交战,不斩来使”,如果真的杀了“来使”是什么结果?

其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基本是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但即使交战双方杀红了眼,也都不会轻易去破坏这条规则。

其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一做法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还属于周王朝的时代,而周王朝是一个十分重视礼法的朝代,所以当时的诸侯国也是十分遵守礼法,即便是在战争之中。

“两兵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出自周朝,当时特别崇尚礼仪的周朝认为杀死前来谈判的使者,便是“非礼也”,并强调“兵交,使在其间可也”,“礼”是西周时期的习惯法的总称,可见保护使节原来应该是一项习惯法上的义务。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基本的尊重和礼节,交战的双方一般都会遵守,对使者以礼相待。但也有例外,就有人会斩使者,后果一般都很严重。

古时候的战争中,为什么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1、之所以不能够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主要是因为使者他并没有杀伤力。

2、首先,如果你是在两方战争国的弱势那一方,那么你肯定是不太敢去轻易的对对方的使者下手的,因为你要知道,你一旦下手就完全没有了谈判的资格,就是直接开战的号角。

3、另一个原因是使者本身已经成为战争的一部分。这是双方将军使用的一种工具,通过不斩来使去释放信号,或瓦解对方的士气。它的影响有时远远大于战场上的战斗。例如,当关羽得知东汉东吴攻打荆州时,他派使者与吕蒙沟通。

4、在处于白热化的战争中,使者是双方交流的媒介,负责传达己方的意思给对方,如果连对方的使者都不能幸免,表明已经没有了和解的可能。

5、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两军交战的时候,使者作为两国之间交流的媒介,一般都不会轻易被斩杀,比如在宋国就有一名名字叫做华元的人,便自愿成为了一名时节,一个人到了楚国,和楚国人进行谈判,后来自己还在楚国作为人质。

6、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指两国交战之期不得杀害一方派来送信的使者。第一,主要是继承战争文化。我国的战争文化从西周时期就开始成型了,那时候对发动战争有着很多的讲究,必须要站得住道义。

古代战争怪象

1、这种怪象好像在述说传统武术比赛也一定像拳击赛一样,重量级的一定会比轻量级的优胜这样一种真理,其实,这种结果恰恰反映了选手们的武术教练和两次大赛组织者对中华武术的无知。中华武术,历来只有功夫深浅之分而没有体重之分。

2、古代战争怪象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两个军队交战,就算是打的你死我活不可开交,也不会将对方派来的使者杀掉。

古代战争之中,为何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另一个原因是使者本身已经成为战争的一部分。这是双方将军使用的一种工具,通过不斩来使去释放信号,或瓦解对方的士气。它的影响有时远远大于战场上的战斗。例如,当关羽得知东汉东吴攻打荆州时,他派使者与吕蒙沟通。

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两军交战的时候,使者作为两国之间交流的媒介,一般都不会轻易被斩杀,比如在宋国就有一名名字叫做华元的人,便自愿成为了一名时节,一个人到了楚国,和楚国人进行谈判,后来自己还在楚国作为人质。

首先,如果你是在两方战争国的弱势那一方,那么你肯定是不太敢去轻易的对对方的使者下手的,因为你要知道,你一旦下手就完全没有了谈判的资格,就是直接开战的号角。

之所以不能够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主要是因为使者他并没有杀伤力。

这其实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宋国派使者前往楚军的军营去谈判,要求楚军撤出宋国的都城,而这个使者则作为人质到楚国居住,从此之后这一规矩演变成了不斩来使。

一个原因是古代的信息传播不发达,使者是传递战争双方信息的重要媒介,加上使者本身的地位不高,不存在威胁性,所以斩杀来使不仅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中断一条信息来源。

唐代中印战争:两个使者灭亡北印度.mp4

看起来大唐与天竺之间关系密切,也非常友善。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唐朝与天竺之间却实实在在的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核心人物便是大唐使者王玄策。

从此之后印度与唐朝之间的来往便频繁起来。此后印度半岛纷乱四起,分为东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个国家,其中以中天竺的实力最为强大。

通过此役,王玄策直接促成了印度与中原王朝的长久的友好往来,让印度各邦真切的感受到了大唐的威严!这场中印战争真正用兵击败的虽说只是当时印度众多割据势力中的一个,但此后大唐威压的却是整个印度。

中国古代和印度打过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时阿罗那顺成为中天竺(印度)的新国王,派军队劫掠使团。王玄策调吐蕃兵、泥婆罗兵击败中天竺。

关于使者的战争和战争使者三部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

精彩评论
2023-12-30 03:19:55

之后,只剩下了1万来人,马都被杀来充饥了。这些疲敝的军士,和大宛军队打起来,被教训的很惨,大败而回。消息传回汉朝,汉武更是恼怒。关于要分析朝鲜杀汉使者的原因,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因为《史记》上都说得差不多了:当时朝鲜发

2023-12-30 05:57:10

遵守礼法,即便是在战争之中。6、自古以来两国交战时候,都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约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约定存在,我想都是为了不让双方敌对的态势扩大。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来使怎么办?1、“两兵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出自

2023-12-30 03:54:03

大汉心存二心。大家的看法怎样?”卫尉路博德立即站起来说:“右渠不如乃祖,自恃实力雄厚,骄矜狂妄。6、卫氏朝鲜,它本是大汉的藩属国,却一直暗中阻挠其他国家向大汉进

2023-12-29 23:15:49

练和两次大赛组织者对中华武术的无知。中华武术,历来只有功夫深浅之分而没有体重之分。2、古代战争怪象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两个军队交战,就算是打的你死我活不可开交

2023-12-30 04:21:03

,当关羽得知东汉东吴攻打荆州时,他派使者与吕蒙沟通。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两军交战的时候,使者作为两国之间交流的媒介,一般都不会轻易被斩杀,比如在宋国就有一名名字叫做华元的人,便自愿成为了一名时节,一个人到了楚国,和楚国人进行谈判,后来自己还在楚国作为人质。首先,如果你是在两方战争国的弱势那